英雄归来,谢谢你们的守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314xxxl90&width=500&height=375&auto=0催泪沙画《英雄的画卷》
两位不幸牺牲的维和英雄,均来自于第20集团军杨根思部队。
公元1951年冬,朝鲜,长津湖,下碣隅里外围某阵地。
这或许不是朝鲜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次战斗,但确实可以称得上最惨烈的一次。
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3连奉命在此阻挡美军陆战一师的突围。
这是一次疯狂到歇斯底里的突围。大口径炮弹被毫不吝惜地泼洒到这个阵地上,坦克和自行火炮抵近进行直瞄射击,来自航空母舰的机群则用凝固汽油弹与火箭弹一次次把整个山头点燃。
在这样的疯狂火力之下,几乎所有的防御工事都失去了意义,很多士兵生命的逝去就在一瞬间发生。
但无论怎样的火力覆盖,从残破的阵地上爬起来幸存的中国士兵,依然用简陋的步枪、刺刀甚至牙齿拼死回击,一次又一次把美军赶下了阵地……直至伤亡殆尽。
在最后时刻,一位曾见过毛泽东的年轻连长决定要永远留在这块阵地上了,或许他觉得和战友们一起才是一名连长最好的归宿。他遣走了仅剩的两位伤员,射出手枪里最后一粒子弹,然后从容不迫地抱起炸药包,面对蜂拥而上的美军,一跃而起。
他身后并不遥远的地方,鸭绿江水已静静地上冻,白雪覆在江面,从此再没有外来者能打破那里的平静。
他叫杨根思,抗美援朝中第一位特级英雄。
那场惨烈的防御战后不久,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3连开始重建。
从阵地被杨根思遣走的两位伤员伤愈归队后,成为了这个新生连队的骨干。
所有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每一个战斗集体都是有魂魄的,这种魂魄越纯净越强大,这个战斗集体就会越勇敢越坚强,就像当年那个钉在敌人疯狂火力前的3连那样。
而两位归队伤员就是这个连队魂魄的传递者。他俩从那个阵地上走下来,他俩亲身经历了那种铁和血考验下的坚忍不屈,他俩亲眼目睹杨根思和他战友们的顶天立地……每一个战死者的英勇都历历在目,他们的力量已经铭刻进了他俩骨子里,再传递给那些全新的后来者们,直至再后来。
时间如白驹过隙。昔日那支衣衫褴褛只能凭借三八式和炸药包对抗敌人的步兵连,今天已经升级成为一支装备先进的装甲步兵连,三八式换成了九五枪族,炸药包换成了步战车。
不知是不是60多年前那植入和传承的魂魄所导致,据说,这么多年来,这个连队的战斗力倍受信任。因为在整个集团军乃至战区中任意的比武或对抗,3连都能保持很高的胜率,3连出来的兵也都是最优秀的。
所以,这支连队中总会产生一些人,他们经过选拔,通过考核,然后戴上蓝盔,代表国家不远万里地来到一个陌生的地域。他们被告知要面临接受战火和鲜血的考验,而唯一的理由是:为了和平。
牺牲,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60年前是,60年后也是。
当那枚炮弹钻进步战车时,里面的士兵并不一定能意识到死神已经触摸了自己。
但我想,当他们在隆隆炮声中穿着防弹衣戴着头盔满身装备手持武器钻进战位时,一定是做好了这种准备的。
我没见过也没进过杨根思连,但我在湖南卫视里追过他们。我惊讶地发现他们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冷冷的铁血军人,相反他们热情、温暖、阳光,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周围的人充满感情,以致那么多人从他们身上读到了“暖男”二字。
我没见过也没进过杨根思连,但我走访过和他们齐名的“黄继光连”“邱少云连”。一次进军营活动,大家给一个记者妹子在“黄继光连”过生日,连长朴实地写道:“女孩们每年能够开开心心无忧无虑地过生日,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而“邱少云连”指导员则指着大漠戈壁文艺地对我说:“就算再贫瘠的土地,也有你觉察不到的美丽风光,这,都是值得守护的对象。”
其实无论是暖男,还是他们所谈论的,都是某种觉悟,不是么?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连队并不多。
他们或许兵种不同、编制不同、驻地不同,但如果你细细去品味,就会发现他们的魂魄是相通的,无论60年前在朝鲜,还是今天在南苏丹。
因为能理解生活的美好,所以拼命地去呵护生活的美好;因为知道某些东西的可贵,所以哪怕是拼上命,也要维护那些可贵的东西。
一如杨根思当年,前一刻他如同天使般慈悲去珍惜他人,后一刻他又无比决然去完成惊天地泣鬼神的一跃。
就像那句歌词所唱: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愿意为某种崇高的事业付出一切,因为毕竟生命不是游戏,不能推翻了重来。但我们必须知道,总有一些人把这些崇高的事业作为他们的任务及职责,这是他们的使命也是他们的担当,为的就是让你我这些普通人可以平稳安定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以及和平的可贵,享受油盐酱醋茶电视手机微博微信。
这就是那种可以称之为觉悟的东西,总是能升腾成最纯粹的、并激励后来者前行的东西。就是那些传承着的魂魄。
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否,一个国家的兴盛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觉悟的广度和深度。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那么多沉重的灾难,但终究踉踉跄跄重新站了起来,并一路走到今天,其中的原因大概就是靠着一批又一批如此不忘初心的前行者。
60多年前,我们没能收敛杨根思的遗骸,在烈士陵园安放的是一所衣冠冢,真正的他仍静静地守望在那座离祖国并不遥远的高地上;这两天,两位维和烈士的遗体将搭乘我们的飞机,跨越万水千山从非洲回家!
他们的归来,理应得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最高礼仪的迎接和发自内心的敬重!
沙画作者/苏大宝
文/进击的熊爸爸
来源:微信公众号“钧正平工作室”
团福建省委
本期编辑:苏美男